ABOUT US
关于年鉴

第二部分 20年发展篇

中资资管机构出海10年回顾与展望

分享到

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


2018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年份,它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,也是中国公募基金发展20周年。而对于一群在香江扎根的中资基金人来说,2018年更为特殊,因为它标志着中资资管公司探索的第一个10年。

回望10年征途,香港中资资管机构从无到有,经过不懈地奋斗和探索,在香港这个国际性舞台获得了一席之地。相信通过总结这10年的发展,中资人能更好地看清当前的形势和中资资管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。

一、出海香江第一步,RQFII机遇迎突破

2008年,中国证监会发布《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》,为境内公募基金“走出去”亮了绿灯。同年,南方、嘉实、华夏、易方达4家公募基金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。

初到香港,离岸中资资管主要是为内地母公司的QDII基金提供投资顾问服务,然后逐步尝试发行主动管理港股的基金、点心债基金等产品。

2008年是不平静的一年。中资基金香港子公司成立伊始,美国次贷危机爆发,金融风暴席卷全球,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亦感受到了凉意。同时,初来香港“创业”的中资基金人,渐渐体会到业务拓展的难度——银行销售渠道在香港已经相当成熟,几个家喻户晓的国际和本地大银行在香港布局多年,网点遍布大街小巷,一定程度上垄断了散户的基金投资渠道。初来乍到的中资基金机构发现,若要在银行渠道销售自己的基金产品,难度大、收效微。

2011年,RQFII(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)政策出台,各中资基金机构立刻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——中国A股市场终于要通过RQFII的形式,对外开放了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迅速发展,在2010年超过日本,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。中国在经济建设上的成绩有目共睹,不少海外投资者也希望参与资本市场,抓住中国发展的红利。然而,彼时中国A股的交易限制仍然非常严格,海外投资者很难参与交易。RQFII制度的推出无异于打开了这道大门。不少香港中资机构都想借力于RQFII制度,实现产品规模上的突破。


————

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2019》是公募基金行业20年发展进程的缩影,是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展示窗口,也是基金产品入门学习的路径。全卷近600张图表,70余万字,集20年于一卷,值得品读与收藏。


更多内容请订阅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2019》